“字由字在——書寫中的潮州”展覽亮相潮州美術館
“潮州是一座活生生的書法博物館”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書法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往往被視作高雅殿堂中的珍品。在潮州,書法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7月13日,“字由字在——書寫中的潮州”展覽在潮州美術館開幕。展覽是以書法為主題的綜合性展覽,涵蓋了書史、學術梳理、場景展示、時尚展示和文創延伸產品等,共展出文獻資料、實物等190件,書法創作133件以及場景空間8處。
“展覽突破了傳統書法展覽的模式,通過空間布局將傳統書寫、日常書寫與當代生活的應用結合起來,探索了新的可能。”總策劃、潮州市文聯主席程小宏表示,為了吸引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展覽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如流動的山水、折疊的書等,也讓書法更加親切和時尚。
關注手寫
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書法之美
潮州的書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從門匾到對聯,幾乎隨處可見。此次“字由字在——書寫中的潮州”展覽的靈感便是來自日常。
策展人陳穎婷說,她一次在龍湖古寨偶然發現——那里的一扇扇大門上,竟然都鐫刻著精美的書法作品。無論是門匾上的題字“高陽舊家”“潁川世家”、門簪上的字體,還是家家戶戶寫在桃木上的門神名字“神荼”“郁壘”以及各種吉祥語“風調雨順”等,都以精致的篆書、隸書、行楷等字體書寫。這些門上的創作不僅是建筑物的裝飾,也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吉祥的寓意。
陳穎婷由此發現,與許多城市不同,潮州的許多家庭依然保留著手寫對聯的習慣。無論是在城市中心還是邊遠的農村,都可以看到門口懸掛的手寫對聯。
陳穎婷說,如今隨著電腦和手機的普及,很多人的書寫習慣確實發生了改變,更多人選擇通過鍵盤輸入文字而非手寫。這種標準化的字體帶來了一致性和便捷性,但也失去了一些個人特色和溫度。而潮州人在日常生活中,仍對手寫藝術保有熱情。每家每戶手寫貼出來的對聯可能風格迥異,但都反映了主人家的獨特氣質和文化追求。
“我在好多城市待過,很少看到家家戶戶在用手寫版對聯和文字版門神的書寫,而潮州人甚至在新蓋的房子上仍保留這種書寫元素。這一系列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場景深深觸動了我。”作為外地人的陳穎婷,意識到潮州不僅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像是一座活生生的書法博物館。書法在這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而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普及讓書法更加接地氣,也更加具有生命力。
于是,在展覽總策劃程小宏的指導下,陳穎婷和潮州美術館的團隊成員一起決定通過展覽的方式,將這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書法之美呈現給更多人。
融入民俗
展現潮州歷代民間書法
潮人為何而書寫?潮州民間日常書寫呈現怎樣的文化面貌與特點?書法在當代語境中如何發展?……陳穎婷和潮州美術館的團隊成員們從這些問題出發,重新挖掘、整理、研究潮州歷代民間書寫。同時結合潮州民風民俗特色,探討潮州在地民間書寫的社會功能和審美價值。
步入“書史之外”展區可以看到,門幅以電視屏幕的形式呈現,通過在門上開孔,將電視嵌入其中,避免了傳統的簡單貼紙方式,創造出更具互動性和現代感的展示效果。“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參考了龍湖古寨的字體風格。”陳穎婷解釋,這些字體使用漆刷繪制,在拍照取材時會反光。因此,團隊需要經過摳圖和處理,將這些字體轉化為適合電視顯示的圖像內容。團隊還不斷完善設計,在門上的電視屏幕播放兩個視頻,每二十秒切換一次特效,為的就是更加吸引年輕觀眾。
在設計展覽僑批時,團隊成員不局限于通過直接掛墻展示僑批來表達潮州文化特點,而是選擇了更具情感和歷史感的展示方式,設置了一個老舊的皮箱,里面除了僑批,還有一張關于潮州華僑在新加坡的老照片——照片旁是這位華僑的肖像以及他自己用小楷寫的一首詩。“漂泊天南困俗塵,頻年多病減精神。依人寄慨仲宣賦,對影與嗟范叔貧。兩袖清風余傲骨,一肩明月勝吟身。于今悔不十年讀,虛負韶華廿五春。”字里行間,表達了這位華僑在異國他鄉漂泊的心境和感受。在老舊皮箱的另一側,團隊成員還放置了一封從新加坡寄回潮安的僑批,幫助觀眾深入理解和體驗那時潮州人的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
此外,書法也能起到強調商號真實性的作用,吸引顧客和建立聲譽。例如,鄭義成鞋店等商號,通常會用自己的名字作為商號,書寫風格通常采用正楷或楷書,這不僅僅是為了表達文字的清晰和美觀,也是為了彰顯商家的專業和正直。陳穎婷表示,通過這些書法,他們希望能夠傳遞出信任的形象,同時凸顯他們對產品和服務的重視程度。通過展示這些書法物件,觀眾能夠深入了解當時商業社會的倫理道德和潮州人在經商方面的獨特風格。
打破常規
探尋書法在當代語境中更多可能
展覽“字由字在——書寫中的潮州”旨在展示和表達,更在于發人思考、推動書法的創新發展。為此,本次開幕式還邀請了一批書法以及文學專家,共話展覽的價值意義,從社會學、文獻學、地方文化、傳統民俗等角度觀察潮州民間日常書寫,以及探尋書法在當代語境中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潮州文史學者陳賢武在觀看展覽的第一個板塊時,注意到一塊名為“鄭義成”的招牌。“這塊招牌曾代表著當時潮州的一個知名企業,招牌背后的歷史故事不僅體現了對企業本身的尊重,也體現了對文字和文化的一種尊重。”與今天的招牌相比,那時的招牌往往由書法家親手書寫,每一塊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和歷史價值。陳賢武表示,展覽的第二部分讓他聯想到劉禹錫的《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兩句詩不僅概括了第二部分“日常書寫”的主題,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文字和文化的態度。“這也讓我更加堅信,對文字的尊重其實就是對文化的自信。”
“在這次展覽中,我們看到了多種形式的文獻載體,如紙質文檔、碑帖等,它們都圍繞著書寫的核心內容展開。”廣東省嶺海檔案館館長李楷瀚說,這些文獻直觀地訴說著歷史,無論是獎狀上的姓名和畢業信息,還是其他各種形式的文字記錄,它們都是會“講話”的文物,是歷史的遺留文化遺產。
潮州市藝成潮繡研究院院長林淳爽則結合以往的研究,對潮州的民間工藝書寫進行了深入梳理,并總結出標記性特點。“民間書寫廣泛存在于潮州的各種工藝美術中,如木雕、金漆、彩瓷等。書寫者通常是工匠,他們同時扮演著設計者、制作者和使用者的角色。在書寫時,他們不僅注重內容和目的,也追求設計的美感和寓意。例如,祠堂照上的彩杖,上面標記著世家的稱號、建村歷史等,這些都具有很強的記事性和教育性。”
“藥房場景同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寫者的嫻熟技巧和系統的構圖觀念令人贊嘆。通過作品,我們能夠感受到書寫者的智慧和倔強氣質,也再次證明了藝術來源于生活。”潮州市文聯副主席許利榮表示。
“當我們回到潮州本地的文化語境中,我們可以看到展覽中的牌匾、燈籠、包裝菜單等物品,都體現了潮州民間書寫的包容性、草根性和趣味性。”潮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余史炎認為,這些文字不僅記錄了生活,也蘊含了潮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愿望。
( 文:林楚楚)
▲此文章圖文來源:中國僑網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